2月16日,中国通量网(ChinaFLUX)2022年学术年会暨二十周年战略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记者从会上得知,截至2022年,ChinaFLUX的观测研究站点(网)已达81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和实验研究的发展,在国际通量网络中发挥的影响力日益增长。
此次会议以“把脉生态碳汇,服务绿色双碳”为主题。会上,ChinaFLUX联盟理事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介绍了该网络20年发展历程。他介绍说,1998年,国际通量网的创建,开启了全球通量定位观测研究新纪元,该网络一体三翼涵盖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区域网络。2002年ChinaFLUX首期8个站点的启动填补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在东亚季风区碳氮水通量观测网络的区域空白。目前,该网络涵盖了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包括18个农田站、19个草地站、25个森林站、15个湿地站、2个荒漠站、1个城市站和1个水域站(网)。
“ChinaFLUX已经成长为全球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及我国野外台站体系中的核心网络,在观测站点扩展、新技术研发、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过程机理认知和碳氮水通量时空格局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将为‘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理论与数据支撑。”于贵瑞说。
“祝贺你们建成了这么一个成功的通量研究网络。”美洲通量网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revor Keenan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二十年前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的时候,还没有多少来自中国的有影响力的通量研究。但现在你们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无论是在论文的数量还是研究的质量上,中国通量观测研究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这令人振奋。”
ChinaFLUX作为FLUXNET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区域的通量观测网络开展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亚洲通量网主席、日本千叶大学教授Kazuhito Ichii表示,2007年启动的“A3前瞻计划项目”就是基于中国、日本以及韩国通量网的碳水循环合作研究。“通过建立大量观测站点,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ChinaFLUX为更好地了解中国、亚洲和全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碳水循环作出了重要贡献。”Ichii在会上说。
“生态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网络化的研究工作,最终的目标一定是全域国土空间的科学利用、综合管理、综合经营,即国家生物种库、碳库、水库、粮库、钱库等‘五库统筹’,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培育新型生态经济,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于贵瑞说。
为此,他表示,ChinaFLUX未来10年到20年将围绕三大任务开展建设。首先,实施中国陆地碳汇监测技术设施工程,为陆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提供必需的设备平台与工作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关键带等观测体系,搭建未来基础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此外,加快国际合作,构建全球观测网络体系,建设观测内容全面、空间代表性强、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观测设施。
与会专家学者也就中国通量观测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在会议特邀报告中,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表示,未来10年~40年,通过保护、恢复和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等“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可抵消部分工业碳排放,他建议ChinaFLUX将这一动态变化纳入通量网统计范畴,监测其对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潜在贡献。
据悉,20年来,ChinaFLUX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2011年)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荣誉。
关于我们
果果圈模板站提供精品ppt、word文档、Excel表格模板,覆盖各种行业、用途、风格,做更懂你的模板资源站
联系我们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