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谈到“走路”这个话题,都会引起许多父母的共鸣。为什么婴儿会走路但仍然容易摔跤?
宝宝行走要具备什么条件?
站立的能力
这是指宝宝独站的能力,如果宝宝有了独站的能力,说明离行走不远了。独站能力能从侧面反应出宝宝其他的能力,如:头部的稳定、躯干伸展的稳定等。
下肢的力量
指宝宝下肢的能力,如髋关节的屈髋屈膝、膝关节的稳定控制、踝关节的灵活性等。下肢屈髋屈膝做的好,意味宝宝走路的时候腿能抬起;膝关节稳定控制好,意味宝宝可以缓慢蹲起;踝关节的灵活性好,可以让宝宝垫脚和勾脚,增加足弓的发育。
迈步的意识
宝宝有了想向前迈出去的意识,才能主动向前移动。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宝宝能保持站立,但就站着不动。
迈步的欲望
宝宝有向往前迈出去的动机,才想去迈步,进而学会行走。有的宝宝有了站立的能力,下肢也有足够力量,也能往前迈腿,但不主动向前行走。家长要多观察宝宝,用宝宝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来引导。
发育落后的宝宝如何训练?
一般来说,很多发育迟缓的宝宝下肢肌力较弱,关节活动较大(如能直接下腰或者双腿一下分开180度)。我们要训练宝宝的肌力,让他的力量提升,以对抗地球的重力,实现向前行走。
提升下肢力量的训练方法:下蹲、靠墙半蹲、弯腰够物、单腿蹲起等。
具体训练如下
下蹲动作:开始时宝宝配合不好,可在身后扶着他的两个膝关节,让他缓慢下蹲。当宝宝状态和能力有所提升后,家长可以和宝宝面对面扶着他的膝关节,让他缓慢蹲下、起来。
靠墙半蹲:训练宝宝下肢膝关节的控制。刚开始时可让宝宝保持一点屈曲状态,躯干保持伸展和墙贴在一起并维持。训练一段时间后,宝可以加大向下的幅度。
肌张力高的宝宝怎么训练?
父母要知道宝宝哪些位置肌张力高。比如痉挛性双下肢瘫,双下肢肌张力高,在行走时出现下肢的交叉走路、垫脚、躯干不能保持伸展、上肢屈曲的状态。
首先,缓解宝宝下肢的肌张力,比如放松大腿的内收肌、小腿的三头肌,然后针对性地给宝宝训练。可先让宝宝保持跪立位,再将一侧下肢屈曲变成单膝下跪,然后将另一侧也屈曲上来,最后达到站起来。
对于偏瘫的训练,一般来说一侧肢体有肌张力问题,在行走时会出现上肢屈曲(像是挎着篮子)、躯干向一侧歪、下肢画圈等姿势。训练时,先放松紧张的肌肉,一般会考虑上下肢一同训练,减少由于上肢紧张造成躯干歪向一侧的情况。
在训练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介入支具的使用,可更好控制宝宝姿势,减少出现代偿性活动。但支具仅仅是辅助器具,仍需配合康复训练,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不一样,所以家长也不要过于心急。宝宝学走路时家长要有耐心,如果宝贝出现发育落后的表现,及时到专业的机构进行干预。同时,在家庭生活中每天让宝宝多练习,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宝宝就学会了走路。
关于我们
果果圈模板站提供精品ppt、word文档、Excel表格模板,覆盖各种行业、用途、风格,做更懂你的模板资源站
联系我们
选择支付方式:
付款成功后即可下载
如有疑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gq_bm后咨询客服